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三门峡 > 正文
世界播报:崤函乡野换新颜 ——河南省三门峡市多元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
2022-08-02 09:16:37 来源: 三门峡日报
关注河南热线

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韩啸

编者按 8月1日,《农民日报》第五版刊发《崤函乡野换新颜——河南省三门峡市多元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》一文,对我市精提升、定制度、兴产业,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、亮点进行了全面报道。现予全文转发。


(资料图片)

旧犁耙、旧瓦片、旧水缸,都被重新利用,清理过的裸露土地上种满了各种草木,修整后的街道依然保留了村民的菜园。不少村庄整治后引来了天鹅、白鹭到此栖息……

这场在崤函大地——河南省三门峡市徐徐铺开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乍一看并不轰轰烈烈,但细品起来却能感受“润物无声”的绵延之力。“从2021年开始,我们集中开展各类整治活动1690余次,始终杜绝形式主义,不搞大拆大建,根据一村一情、一村一策,因地制宜,并通过‘微改造、巧植入、精提升’的思路挖掘村庄价值。”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何耀武说。目前,三门峡市的综合指标经严格测评后位列全省18个地市第一位。

三门峡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究竟妙在何处?无声润物之力何以积微成著?昔日落后、脏乱的涉农社区,如何发生蜕变?

巧植入精提升

细微之处见真章

小暑雨后,记者来到灵宝市焦村镇纪家庄村,该村在满眼翠绿的掩映下,是整洁有序、生机盎然,极具“豫西”地方特色的古朴村落。在村口的“小游园”里,曾用来储水的“陶瓷坛”被用作了花盆,“废弃木桩”围起了长长的绿化带,新栽的春梅、玉兰、女贞树在微风中摇曳生姿,处处呈现出“乡土味”十足的怡人景象。

“这地方原来是养牲畜的弃坑,污水横流、垃圾遍地,谁也没想到能改成公园。”散步中的村民王宏运说,“去年村干部说要把这块撂荒多年的地改成公园,大家从起初不相信到后来一起干,修亭、栽花、种树都参与了。”

村党支部书记纪赞革介绍,新栽的苗木、造景的磨盘,很多都是村民主动捐赠的,村里的闲置宅院和废弃空地被充分利用起来,“我们就是要用‘绣花功夫’来变废为宝,让村庄变花园、果园、菜园和游园”。

2021年10月开始,三门峡市率先在全省打响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战。但“人少地多”是实情,乡镇、村集体账面还不宽裕,所以大拆大建、快干猛进的形式主义尤其使不得。于是,一条“微改造、巧植入、精提升”的工作思路在三门峡市浮出水面。

何耀武介绍,微改造的关键就是要“就地取材留乡愁”,通过地形微改、树木微整、设施微增,从小切口入手,挖掘每个乡村的独特之处,积少成多,引起质变。

近一年来,这种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精妙操作,在三门峡市的不少乡村不断上演。

在距离纪家庄村60公里外的卢氏县官道口镇果岭村,进村的主干道两旁,村民们用废砖旧瓦砌成了“文化墙”,闲置的瓦罐被巧妙镶嵌其中,平添了几分古韵。

官道口镇副镇长兼果岭村党支部书记袁平方说:“以前,村民居住分散,普遍保留了种烟、养牛的传统,村里的牛粪、垃圾处处都是,污水横流,环境卫生非常差。”

果岭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就从“拆违治乱”开始,一边统一为农户建牛棚,一边拆除村中危旧房屋、烟炕、旱厕等,腾出空间统一规划,形成了很多个微小景观。村民利用道路两旁的山谷起伏地带大面积栽植紫薇树,打造“紫薇花海”,目前该地已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观光打卡地。

“其实这也是‘巧植入’的精髓。”何耀武说,“我们把党建、生态、文化等元素融入人居环境整治中,在重塑乡村形态、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,也扩充了乡村的内涵。”

在微改造、巧植入的前提下,三门峡市通过“精确地点绿化、精准节点提升、精细管理到人”的三步走,最终让每个乡村都形成独特的区域风貌,推出了一批“一村一景”“村村差异”的多形态、多元化精品村庄。

定制度聚人心

全民参与氛围浓

然而,无论是受益者还是参与者,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的主角始终都应该是村民,三门峡市深谙其理。

距离卢氏县城75公里的瓦窑沟乡古寨村位置偏僻,深山裹挟之中,湍急的瓦窑沟河水将村子一分为二,这里的故事也随着每年的丰水、枯水期周而复始。从2017年开始,针对河流两岸的滩涂治理,不光彻底改善了古寨村的生态,更见证了村民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主人翁心态的形成。

村民余春峰在这里已生活了20多年,在他印象里,以前河道是村民丢弃生活垃圾的场所,谁没事也不会去河边溜达。然而到了今年3月,余春峰一家却因为“人居环境”搞得好,被评为村里的“五美庭院户”和“星级文明户”。“要想当‘标兵户’‘文明户’,就得把家庭卫生搞好,在环境治理中当先进!”余春峰说。

瓦窑沟乡乡长孙小伟认为:“农村是属于农民的,政府的工作还要重在引导,所以我们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,就是要把村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。”

村头公示栏上,“网格片一周一评比,户下考核一月一公示”的工作机制写得清楚、明白,一旁的“红黑榜”更是体现出农村的“面子文化”,为的就是营造家家讲卫生、户户比洁净、组组来评比、村村展新颜的普遍氛围。

“乡里每个村都是先从村党支部书记、村组干部、党员个人的人居环境卫生抓起,每10天组织一次环境卫生评比,张贴红榜、挂流动红旗,在群众中形成了‘比家和、院净、景好、人美’的争优氛围。”孙小伟说。

而从全市范围来看,三门峡市已先后组织开展了“百企兴百村”“小手拉大手”“美丽家乡献爱心”等活动,为的是凝聚各界人士,尤其是村民们自身的力量;同时以村为单位开展卫生“星级户”评选,聚焦农村“一老一少一青壮”,通过开展“好少年、好青年、好父母、好媳妇、好婆婆”评选活动来树立典型,目前已有第一批161名“五好”对象脱颖而出。

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阳店镇布张村一度工作比较落后,通过组织群众到相邻的先进村参观学习,在对比中找出差距,提振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,带动了村民从犹豫观望到自觉行动,主动清理门前杂物、清除杂草,布张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转变。

正是广大村民的主动参与,一个个垃圾坑、废弃宅院实现了华丽蜕变。目前,全市已建成小花园、小菜园、小果园、小游园7396个,各级“美丽庭院”示范户达到1.9万户,全市6个乡镇被评为全省“美丽小镇”,5个行政村被评为省级“美丽庭院”创建示范村,广大村民逐渐成为重塑乡村的中坚力量。

兴产业谋发展

乡村生态展新貌

从去年10月开始,三门峡市、县、乡、村已集中开展各类整治活动1690余次,整治乱搭乱建7132处,修整路基2652.1公里,清理河道2738.5公里,整治“空心院”2313个、残垣断壁2278处,栽植绿化苗木39.7万棵,全市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为了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资金、人才等难题,三门峡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,对两批工作较好的40个乡镇各奖补20万元;从党费中拿出350万元,每村补助5万元。同时,积极探索“村企共建”模式,引导企业参与环境整治,各县(市、区)投入环境整治PPP项目资金近40亿元。

“我们坚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,向环境要生态、向环境要产业,既保护生态,又富裕‘口袋’。”何耀武说。

过去一年,全市新增“黄金苹果产业带”面积1万亩,新增连翘3.6万亩,一些环境助推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不断涌现。灵宝市寺河乡在环境改善的同时,积极建设苹果小镇,开发休闲采摘、观光游、乡村游等全产业链条;卢氏县文峪乡依托万亩连翘产业,将“连翘、果树进村”作为助推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举措,让村民共享“绿色福利”。渑池县英豪镇依托寺庄坪村玉兰苗圃基地,在空闲地、房前屋后、道路两旁见缝插绿发展玉兰种植,累计栽植玉兰8万余株,积极打造豫西“玉兰名镇”。

“近年来,在党委、政府的引导下,福地村争取项目支持新建了48个蔬菜大棚,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大棚150个,蔬菜面积达350亩,吸引不少游客来体验‘采摘游’,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农家乐产业。”灵宝市苏村乡福地村党支部书记王随科高兴地说。

“现在正值农产品采摘旺季,合作社种植的圣女果、吊篮西瓜、贝贝南瓜、黄金大椒等果蔬,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。”合作社负责人郑帅帅说。

“我们围绕产业,深入挖掘自然资源优势,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通过发展有机农业、休闲农业开发乡村‘采摘游’,大力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,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苏村乡党委书记田丽霞说。

责任编辑:hN_0226
    独家